第12章:领主活动(1/2)
华夏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发展出了铁器,只是到西汉的汉武帝时代,铁器的质量与各国相比,其实并不占优。汉武帝派出张骞出使大月氏,目的是找大月氏进行联盟,一块夹击匈奴。
张骞历经千辛万难可算是找到了大月氏人,但大月氏人已经重新建国,名字叫贵霜,他们觉得阿三很好欺负,不愿意东返再去跟穷凶恶极的匈奴人拼命。
应该是为了让汉帝国与匈奴拼得更血腥一些?大月氏人虽然不愿意与汉帝国结盟,却提供了自己的冶金和锻造技术。
得到贵霜冶炼工艺的汉武帝如获至宝,西汉的冶金技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。
现在是春秋时期,铁自然已经被创造出来。
如果分一个层次的话,春秋时期对铁的冶金技术,应该只是一种很初始的阶段。
也就是说,能够将从铁矿中冶炼出铁料,但在制作成物品的技术工艺上面,比不过对青铜的使用。
吕武亲眼见证了匠人对铁料的利用,发现即便是打造铁锅,反复地锻打之后依然显得稀松多孔。
应该是因为温度的不够,以及锻打的次数不足,导致了铁料里面含有大量脉石渣子。
这种铁,现代人称之为海绵铁。
“现代的质量是别想了……”吕武脑海中出现了几个方案,想道:“西汉时期的渗碳工艺我记得一些,锻造技术也有,反复试验应该能得到验证;大马士革刀剑制造法,我倒是记得非常清楚,一些技术可以用,但中原的铁矿未必合适。”
所以了,只是要围猎而已,吕武又进入到“发明家”模式。
这事急不得。
吕武自然不会真用满是豁口的剑,他带上了一张弓以及一个箭囊。
而这里又出现了问题。
弓的问题不大,弓身看着挺新,用牛筋做成的弓弦也弹性十足。
问题出在了箭矢上面。
“这特么是矢?”吕武手持一杆一点都不笔直的箭,摸着木杆,想道:“这是蒲柳做的箭杆?缺乏成熟的工艺,无法将箭杆做得笔直。箭镞(箭头)和箭羽倒是没问题……”
箭矢不够笔直,预示着一点准头都不会有。
射箭技术再好的射手,射这种箭杆不笔直的箭,其实也只是靠一个手感来蒙,不存在真正的精确度。
用蒲柳来作为箭杆,也就是木头的箭杆,称之为矢。
使用竹子或芦苇来作为箭杆,称之为箭。
前者因为自身重量的关系,射程比较远。
后者因为轻飘飘的关系,射程比较近。
同时,杀伤力不止看箭镞,其实跟箭杆也有关。
吕武对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什么好说的,下意识脑子里又开始进行思维散发,琢磨着该制造哪些工具来加工箭杆。
老吕家现在一共有五十八名武士。
其中的八名是老吕家的老人了,另外的五十名是魏氏送的。
武士们被集合到一起。
来自魏氏的那些武士,他们之中超过一半拥有甲胄,每一个人都至少有一柄金属兵器。
甲胄以藤条编甲居多,少量的皮革甲,没有金属甲。
武器基本上是长戈,仅有少数佩剑。
老吕家本来的八名武士,他们看了看新同伴,再看看自己,脸上出现了忧虑。
不说武器装备上面的差距,即便是体格,两者的差距都有些大,他们有些怕自己会被主家放弃。
来自魏氏的武士不知道是不是排挤“老人”,他们早已经按照一排十人,列成了五排的一个纵队。
八个“老人”则是自己站在了一侧,他们努力想要学习型同伴排成列,只是依然排的不整齐。
吕武到来,巡视了一圈,走到了众武士的正前方,问:“徒,往前一步。”
春秋军制中,徒是正卒,羡是预备役。
霍地,五十名“新人”中,有三十一人向前迈了一步;“老人”里只有一人向前迈了一步。
吕武又喊:“伍长,向前一步。”
这一次,没有人移动半步。
按照周礼,军队的最低单位是一“伍”,但基本不以“伍”的数量指派行动,至少也需要一个“两”;也就是一辆战车和二十五名徒步的步兵组成;一“卒”则是四辆战车和五百名士兵构成。
晋国已经不再依